论语学习

发布于: 2023-06-20 阅读量: 1638 次

【翻译】 

子贡问道:“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?”孔子说.“大概是‘恕’吧!自己不想要的,不要施加给别人。”

【解读】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
君子应有仁德之心,表现在待人接物上,最重要的就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

在中国历史上,唐太宗就是一个奉行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明君。贞观初年(公元627年),太宗便明确说出自己的君道观念:“朕经常思谋,个人祸患,常非身外之物所致,而是因为人的欲望害了自己。倘若贪于佳肴美味,沉醉歌舞美女,被欲望所带动,国家便会因此废墟,百姓也会大受侵扰。”

贞观二年(公元628年)夏天,太宗住在低矮潮湿的皇宫里,大臣都劝告他改建。太宗摇头说:“朕富有四海,处理事情都应设身处地。扩建宫殿屋宇,游览观赏池台,老百姓都不会希望的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劳苦疲惫之事,怎能强加给百姓呢?”

唐太宗如此严格要求自己,各级官吏因此上行下效、劝谨奉公,王公贵族乃至大姓富豪也不敢胡作非为、盘剥细民,人人衣着朴素,民风俭朴。如此数年后,人民不再遇到盗贼,牢房常空空荡荡。从长安到镇南,自山东到东海,都不必担心路上饥荒。史书记载,贞观之社会繁荣稳定到这样的程度,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。

相反,背弃忠恕之道,一味专营,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例子也不在少数,唐代酷吏周兴就是自作自受的最好注脚。

武则天登上宝座后,担心许多大臣反对自己,她为除掉这些人,稳固帝位,下令开全国告密之风气。于是,来自全国各地的告密资料如雪片般飞来,这些资料总要有人审查,这样就出现许多残酷的官吏。他们个个残忍,往往不分青红皂白,严刑逼供。犯人招架不住,便胡乱招一些假口供,害死不少人。这些官吏之中,最残酷的就是周兴和来俊臣两个。他们手下养有几百个流氓,专门告密。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,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,并且捏造证据。有个正直的大臣对武则天说,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大多是冤假错案,还有人阴谋离间陛下和大臣的关系,不可以不慎重。但是,武则天听不进这种劝告,告密风气越来越盛。就连武则天的亲信,也有被人告发谋反而被杀掉的。

有一天,武则天接到告密信,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某案犯同谋。武则天大吃一惊,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,让他负责这个案件。说来也巧,密旨送达的时候,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,边吃酒,边议论案件。看完密旨后,来俊臣有些头疼,他知道周兴的为人,是不会轻易招供的。于是,来俊臣不动声色地把密旨放起来,仍然笑着对周兴说:“最近抓住一批犯人,大多不肯老实交代,您看怎么办呢?”周兴拈着胡须,奸笑着说:“这还不容易,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,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。谁不肯招认,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,还怕他不招?”来俊臣听后,连连称赞说:“好办法,好办法。”他一面说,一面叫公差去搬一口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来,把瓮放在火盆上。盆里炭火熊熊,整个大厅的人都禁不住流汗。

周兴正在奇怪,来俊臣站起来,拉长脸说:“接皇上密旨,有人告发周兄谋反。你如果不老实招供,只好把你请进这个大瓮。”此时的周兴方知中计,悔之晚矣,只好乖乖招供。据其口供,理应死罪,可是武则天想,周兴毕竟为她出过不少力,再说他是不是真的谋反,令人怀疑,所以就赦免周兴的死罪,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去。但是周兴作恶多端,在流放路上就被人暗杀了。

因为武则天的信任,来俊臣胃口愈来愈大,想独掌朝廷大权。他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女儿太平公主实力大,索性告到他们的头上。可是这次他没能得逞,反对他的人愈来愈多,武则天只好下令将其处死。就这样,两个蓄意害人的人,终究以害自己的结果而告终。

与人交往,最重要的莫过于“忠”“恕”二字。“忠”则能得到朋友的信任,“恕”则能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、过失。如何贯彻“忠”“恕”二字,行事之前还需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