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桥镇是个什么“镇”?

发布于: 2024-06-25 阅读量: 740 次

说来有趣,板桥镇这个名字,“重名率”很高,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国各地约有30个板桥镇。不过这回咱们要聊的,是个特别的存在。

今天,在山东半岛胶莱平原南部、胶州湾的西北岸有一处板桥镇遗址,其建置于唐初,盛于北宋,大量钱币、瓷器等出土文物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远去的故事。

板桥镇繁华街区复原模型

与其他地方的板桥镇相比,青岛的板桥镇有何不同?让我们来一场“穿越之旅”,探寻板桥镇的前世今生。

一、何以为“镇”

顾名思义,板桥镇大多因以石板桥或木板桥为地标而得名。现代意义的镇,主要是指县以下一级地方行政单位。在古代,“镇”却有着不同的地位与功能。

在唐代,镇多是军事要地。

公元623年,唐高祖决定在密州(治诸城)东部胶州湾北岸设立板桥镇。最初,板桥镇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对外用兵的军港。唐代前期,朝鲜半岛高句丽、新罗、百济三国彼此结怨、相互攻伐,新罗数度遣使入唐告急求援,唐王朝多次干预无效,遂出兵朝鲜半岛。后来,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,与唐王朝关系更加密切,板桥镇的商贸港口功能更为凸显。到了宋代,镇要么是有军队驻扎的战略要地,要么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富庶之地。宋《事物纪原·州郡方域·镇》记载:“镇,宋朝之制,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,则为军,以县兼军使;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,则为镇或以官监之。”

在北宋前期,板桥镇就是长江以北的主要商贸港口。到了宋仁宗时期,莱州、登州(治蓬莱)两港口因距辽国较近,被朝廷明令限制通商贸易,板桥镇由此一跃成为北方最大海港。

北宋市舶司示意图

宋哲宗时期,朝廷考虑到板桥镇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和财政经济地位的重要性,于公元1088年在此设立市舶司,相当于现在的海关。这是继广州、杭州、明州(今宁波)、泉州之后,全国第五大市舶司,也是北方唯一的市舶司。同年,以“板桥镇为胶西县,兼临海军使”。建市舶司的同时升县设军,奠定了板桥镇的重要地位,自此,板桥镇进入极盛时期。

二、重镇繁华

估客骈集、千樯林立、贡艘浮云、轴轳千里……板桥镇的繁华,是有“画面感”的。

“往来交易,买卖极为繁盛”——繁忙的商贸口岸。在众口岸中,板桥镇距离北宋都城东京(今开封)最近,与朝鲜半岛、日本列岛的贸易十分活跃,大食国(今阿拉伯地区)、印度洋沿海诸国、南亚诸国的商船也辗转而至。同时,这里也是南北货物贸易的中转站:“胶西当登、宁海之冲,百货辐辏……时互市始通,北人尤重南货,价增十倍……”

据有关统计,得益于海洋贸易,密州的商贸税收额在1077年就居于京东路(大约为今山东省全部和江苏省、安徽省、河南省的一部分)的17个州首位,约为登州的6.8倍、莱州的5.9倍、青州的1.8倍、徐州的2.3倍。板桥镇设立市舶司后,其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远多于杭、明二州市舶司口岸。

板桥镇市舶司场景复原

板桥久为海舶孔道,朝臣与高丽往来由此”——热络的外交通道。唐时,新罗向唐遣使126次,唐向新罗遣使34次。在官方往来的推动下,新罗人侨居中国蔚然成风。当时,板桥镇、大珠山一带有许多叫“新罗坊”“新罗村”的村落。

宋时,高丽共派遣宋使团57次,其中大多在板桥镇登陆。为接待高丽使臣,兼入宋留学生、留学僧、海商等,朝廷曾在板桥镇一带建起几处高丽亭馆。

高丽亭馆场景复原

“凡所入目,命为篇名”——繁荣的文化走廊。唐、宋时期,一批批来自朝鲜半岛、日本列岛的留学生、僧侣经由板桥镇、大珠山等青岛沿海口岸登陆,来到中国求学、求法。

比如,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奉为汉文学开山鼻祖的大学者崔致远,在板桥镇上岸入唐求学。他往来于板桥镇、大珠山港湾与新罗之间,写下了《海边春望》《杜鹃》等一系列诗作,在诗作自注中提到:“泊舟于大珠山下,凡所入目,命为篇名……”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佛法,写下与《大唐西域记》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并称为“东方三大游记”的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,记述了晚唐时楚州-海州-密州大珠山-板桥镇-登州海路的繁忙景象。

三、千年回响

由于泥沙淤塞、海岸外移、海禁政策等因素,明清时期,板桥镇作为北方重要海港的优势逐步消失。但即使物是人非,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、生生不息的人文内核却未曾改变。

“飘然渡沧海,不畏风波危”——敢闯。在距离板桥镇遗址不足4公里的三里河遗址,出土了大量蓝点马鲛鱼(鲅鱼)鱼骨,也就是说,早在新石器时代,胶州人就掌握了出海捕鱼的技术。向外、向远、向深蓝,这种向往刻在胶州人的骨子里,塑造了那个敢于冒险、勇于开拓,闯荡于江海、相会于码头的板桥镇。 

在板桥镇遗址,出土了30多吨宋代铁钱巨块和10多吨瓷器碎片,昔日的千帆竞发、乘风破浪犹在眼前。

“北风航海南风回,远物来输商贾乐”——重商。历史上,广州、杭州、明州市舶司都曾被弹劾,而板桥镇设立市舶司后,一直稳定发展,从没有因管理不善等缘故发生时罢时复的情况。

即使北宋灭亡后,板桥镇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,作为金代胶西榷场所在地,这里成为金与南宋海运贸易的主要港口和双方互市的重要场所。重商守信、民风淳朴,让板桥镇成为中外海商向往之地。

板桥镇码头场景复原

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——开放。千年之前,板桥镇就颇有“国际范”。操着北方话、吴侬软语、高丽话、日本语以及其他海外诸国语言的人们进出酒肆、勾栏、店肆、街巷之间。异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,形成了板桥镇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。

四、盛景新篇

岁月轮转,钢铁巨轮早已取代木舸帆舟。今天的板桥镇遗址,身处上合示范区核心区,正在历史倒影中焕发新机,繁华更盛。

更多连接。今日,这片土地联通世界的方式迭代为“海陆空铁”四港联动。在陆上,32条中欧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23个、城市54个;在空中,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开通261条定期航线,通达146个国内国际航点;在海上,青岛港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通42条海运航线,海铁联运箱量连年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……东联日韩、西接欧亚、北达蒙俄、南至东盟,这片土地与世界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。

青岛胶东国际机场

更多畅通。千年前的板桥镇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,今天的上合示范区在推进贸易便利化、畅通物流通道建设、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做了更多探索创新。比如,改革探索88项制度创新成果,首创实施“上合银关通”关税保函、“上合码”企业征信标识等创新业务;提升上合经贸综服平台功能,探索开展新型跨境易货贸易等,让“你来我往、互通有无”更加畅通。

参加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的外国青年深度体验中国文化

更多交心。历经千年,这片土地仍是思想碰撞、文化生花之地。“上合之夏”、上合组织国家媒体智库论坛、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等商旅文交流活动,推动上合组织国家间民心相通、互学互鉴。更多外国友人在这里遇见中国、畅想未来,感受机遇无限。

“你问我要去向何方,我指着大海的方向。”板桥镇的“少海连樯”盛景从未远去,更精彩的故事正在书写……

转自:青岛宣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