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语学习
【翻译】
孔子说:“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,是背弃道德的行为。”
【解读】道听途说不可取
道听途说,顾名思义,就是在道路上听到,在道路上传播的意思。可以用作名词,主要指那些没有经过验证的信息,也就是传闻的意思;也可以用作动词,指对获取的信息不加验证就散播出去的行为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周围充斥着大量的信息,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,首先要做的就是信息的收集。要想获取信息,有两种途径,一种就是自己亲自去调查。另一种就是对他人已经掌握的信息采取“拿来主义”。在后一种方式中,获取的信息里就存在道听途说。如果未经证实就对那些从路边听到的小道消息深信不疑,并据此对人和事物做出判断,就肯定会犯错误。 仔细分析道听途说现象,我们发现,有时候,信息发出的源头是没有问题的,但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了问题,真实的信息最终成了道听途说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,因而在获得信息后可能会依照自己的理解对信息做不同的加工,加工后的信息可能和原信息有出入,信息传播的链条越长,参与加工的人数越多,与原信息的差异可能就越大;再者,人不是机器,人脑也不是电脑,这就注定了人会出错,尤其是在口耳相传中,信息的错误与缺漏的发生率更高,这是不可避免的,有时在传播链条的末端,信息甚至会变得与原信息毫不相关。如果对这样的信息不加验证就信以为真,要想据此做出正确无误的判断与选择,无疑是痴人说梦。 《吕氏春秋》中收录了一个“穿井得人”的小故事。说宋国有一户人家姓丁,由于家中没有水井,饮用、洗涮、灌溉都要派专人到很远的地方挑水。时间长了,丁家人觉得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,就找人在家中打了一眼井。井打成之后,节省一个人力,丁家人非常高兴,逢人便说:“我家打井,得到了一个人。” 慢慢地,这话就传开了。一传二传就成了:“丁家打井,打出一个人来。”这可不得了,这件事马上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,还传到了宋国国君耳朵里。宋国国君觉得很纳闷,打井怎么能打出人来呢?于是派人去查明真相。丁家的人一听哭笑不得,说:“我家打了口井,不用专门安排一个人担水了,因而说‘得一人’,并不是说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。”从这个小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到,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多么大的讹变,如果对道听途说的信息都信以为真,危害是多么大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不管听到什么传闻,都要动脑筋想想是否合理。如果每个听到“穿井得一人”的信息后,都去思考验证,那么就不会闹“井里挖出人来”的笑话了。退一步说,就算道听途说的情况发生了,但是如果有人能及早站出来质疑,也能及时制止以讹传讹的现象继续发生。 道听途说的现象之所以会发生,是人的惰性在起作用。听到什么,懒得去验证,想当然地认为,“应该没错吧”。恰恰相反,有的时候不但有错,还错得很离谱。如果很多人都不想验证,以讹传讹的情况就会发生,相信的人多了,惰性只增不减,假的也会变成真的,这种情况的后果相当可怕,想想三人成虎的故事就明白了。 鉴于道听途说的严重后果,我们不仅不能不加验证地听信小道消息,更不能行道听途说之事,散播小道消息,这两种行为都被孔子明确地指为“德之弃”,是不可取的。